临床发明:新型肌松监测仪
Background 定量的肌松监测可以减少肌松残余的发病率,但是在的是acceleromyography并不够好用可靠,所以麻醉常规就很难加入肌松监测。新技术electromyography,更简单更有效,掌握了一些注意点就可以得到准确的TOF。
Method 前瞻性研究:48人,需要肌松的手术,用了两种肌松监测。主要结束点是两个都测到TOF>=80%。
Results Acceleromyography的bias是1.3;electromyography的bias是-0.5
* 电刀会影响electromyography,但滤波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
Conclusion Electromyography牛逼!
编辑意见:Electromyography自身的缺陷:噪声影响。虽说如此但是未来可期。需要更多的证据对比 商业化的Electromyography产品和现有的 acceleromyography。
临床研究:智能眼镜 用于儿科桡动脉置管
Background 超声穿小孩动脉现在很普遍了,然而还是很难: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(即穿刺时的体位)仍需改善,还需要手眼协调能力,才可以搞定小孩那小小的血管。
头戴式设备,尤其是智能眼镜,在医疗中用得越来越多——智能眼镜 连接 超声设备,同时既能看到操作部位又能看到超声屏幕,好耶!
本研究来验证一番在儿科桡动脉置管的运用
Method 116个<2y的小孩,分成 智能眼镜(+超声) 和 传统超声 两组。
主要结局:第一针就成功的几率
Results 智能眼镜组88%,对照组72%,有统计学意义
此外智能眼镜组的医生反映ergonomics比较爽,并发症也明显更少
Conclusion 智能眼镜牛逼!
编辑意见:强调了头戴式装备解决了OR中用超声的一些痛点(句式:address some challenges of)。表扬了作者“优雅”的研究,提出了未来可以改进的方面:头戴式设备搞成无线的、戴的更舒服、清洁卫生问题。
临床研究:内脏神经消融阻滞 对无法手术的胰腺癌患者的 疼痛缓解、生存、生活质量的影响
Background 晚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很差。姑息治疗、疼痛缓解对于这些病人的治疗非常重要。内脏神经消融阻滞 对于这些病人,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的一种替代方法,但这种疗法的有效性数据混杂了很多因素。(所以本研究来研究其真正的有效性了!
Method (中国医科大学做的)双盲RCT,96个胰腺癌患者,中到重度疼痛。
干预组:无水酒精打内脏神经;对照组:生理盐水打内脏神经。
随访:8个月(或者到去世)
Result 干预组VAS(一条线不带刻度的那个)比对照组明显更低。干预组在前5个月阿片类使用量明显更低。【IV期患者除外,其他的干预组的生存率明显更高。】生存质量没有明显差别
编辑意见:交感神经消融,包括内脏神经消融阻滞,现在仍有争议。
* 虽说能减轻疼痛减少阿片类用量,但是作用时间很短
* IV期病人的生存率如何干预
* 缺少在其他国家的推广数据
*** 建议 内脏神经消融阻滞 用在III期或更低分期的病人身上
临床研究:麻醉方法和止血带的使用,与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术后疼痛之间的关系
Background TKA术后疼痛是翻修手术revision surgery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,也是患者不满的主要原因。既往研究:麻醉方法和止血带的使用和术后并发症可能相关,但它们和术后持续疼痛的关系并没有被好好研究过。
Method RCT的二次分析secondary analysis,18-75岁的TKA患者。
分组4:SA+止血带、SA、GA+止血带、GA
(猫小毛吐槽:不打神经阻滞吗?!)
主要结局:术后12m的平均疼痛
Results SA和GA的疼痛评分没有明显差异。没有止血带的两组,疼痛评分下降得较少,但在临床上这点差异没啥意义。
Conclusion 麻醉方法和止血带的使用,都没有影响
Discussion 研究的缺陷:open-label design(不是盲法!!!这也没办法盲吧……)、无法区分 术前就有的疼痛残留 和 术后(手术导致的)疼痛
基础研究:4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 4-factor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(4F-PCC) 治疗 创伤相关出血 特别是在有抗凝治疗情况下的机制
Background 临床上,我们还并没有 减少出血 逆转抗凝 的理想策略,但已经有好几个指南推荐用4F-PCC了。
Methods
猪模型,证明假设:4F-PCC在有抗凝的情况下可以治疗创伤相关出血。
48只男猪,利伐沙班抗凝,麻醉后给他们创伤。
分组:4F-PCC 25 U/kg、4F-PCC 50 U/kg、4F-PCC 12.5 U/kg(猫小毛注:podcast中念的mg应该是错的,原文单位是U)、加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和纤维蛋白原复合物浓缩、8只猪是空白对照
临床综述:围术期的抗凝监测
Background 很多病人,尤其老年人,在接受抗凝治疗→医生需要在围术期监测。
* 凝血级联反应coagulation cascade(3通路):外源extrinsic、内源intrinsic、共同common
* 文章总结了一个dicision tree,用于排除抗凝状态,以及监测抗凝剂量
** 先推测用了什么抗凝剂,口服的还是肠外的,再选择相应的检查。本文综述了下列检查的意义:
PT、INR、抗Xa试验、TT、APTT、DTT、PTT
* 难点:在抗凝桥接过程中的监测、口服抗凝药的残余效果监测